笛卡兒說:我思故我在
沙特則認為這句話中「正在思考」的意識和說出「我在」的意識並非同一個。意識存在,而意識有其對象或指向。例如當看見一個球時,球是這個意識的對象或客體。在原句子中「我思」表示存在一個意識(A)的對象是「思考」,而是另一個意識(B)則把「正在思考的這個意識」當成了對象,並在此反省中確認了自己的存在。
但這樣看來,似乎會有無限退後的問題,我們要能夠意識到意識(B),是不是需要意識(C)把(B)給當作客體呢?沙特的說法是:對意識來說「存在」和「知道自己」是同一的,也就是說「意識到球」的意識跟「意識到意識到球」的意識是同一個。
那在這種想法中所謂的「我」是什麼樣的概念呢?與一般認為是「我」俱有「意識」的想法相反,沙特認為當意識意識到自身時才產生了「我」的改念。當意識的對象是其自身時,所得到的答案所形成的集合(包含個性,狀態等等)就是所謂的我。
因此,雖然「我」的概念本是用來涵括自己一切的,但意識卻是超過「我」這個容器的。意識本身俱有絕對的自由,實際上不受限於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自我,過去的認知或個性並不決定我們的未來,因為這所謂的自我是意識的產物,並非原因或主宰。有趣的是這一點卻是人痛苦的來源之一。
註:這裡的「意識」指 consciousness 一詞,在 wiki 現象學條目裡似乎譯作「關注」。
--
徹底以意識作為出發點,連「我」都可以意識的對象來思考,覺得很有意思。
--
參考:Being and Nothingness. sect. Translators Introduction
--
2015-10-12
2015-11-29 加註
--
2015-10-12
2015-11-29 加註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